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進入高速增長期,已連續六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工業機器人正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制造業的眾多領域。在工業機器人發展一片火熱的同時,當前存在的概念炒作、一哄而上、低端競爭等不理性現象也引發各界關注。專家表示,機器人產業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應積極走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道路,通過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來推動智能制造、提升制造業水平,以避免重蹈低價競爭、低水平競爭的覆轍。
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在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過程中,工業機器人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我國機器人產品多以中低端為主,企業規模偏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十分明顯,主要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于產業鏈較低端。另外,由于缺乏嚴格的高技術標準限制,致使大量低端機器人產能蜂擁而上。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論證專家組組長趙杰,把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到2020年或2021年,要突破基礎技術和核心技術,提升機器人行業創新能力,提高我們整個國家的機器人技術與產業水平;
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智能制造將進入互聯智能階段,國產機器人技術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心零部件占國產機器人中的裝備量突破50%以上;
第三階段到2030年,機器人產業空心化問題根本解決,關鍵核心技術要自主可控,工業機器人應用水平和裝機數量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為避免國產工業機器人扎堆低端化競爭傾向,專家建議:
一是要打破產業邊界,推動融合創新,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
二是要提高產品質量,避免低價競爭,切實解決影響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技術,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而非過低的價格來贏取市場。
三是要瞄準細分市場,專注細分行業,打造適應量大、面向制造業細分領域需求的機器人產品,實現差異化發展。
四是要深化產業鏈企業間的戰略合作,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商業模式,創建和諧、健康的市場環境。
在業內人士看來,避免國產工業機器人低端化傾向,關鍵還是要持續提升機器人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要圍繞市場和產業發展需求,加強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技術和質量攻關,提升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全面提升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以及高性能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批量生產能力,突破技術壁壘,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另一方面,要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化工、輕工等行業,推動國產機器人產品向產業鏈高附加值方向和中高端市場邁進。
除此之外,針對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推廣,要堅持創新設計先行,創新設計是推廣機器人的重要前提,要使創新設計與企業原有工藝相結合,要利用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對原有工藝進行改進和重組。工業機器人應用還要與大數據、模式識別、虛擬現實、精益生產等相結合,只有通過這些方面的結合,才能把工業機器人用得更好。